-
云计算和无人机如何谈出恋爱火花?
创新的年轮时时都在转动,科技让我们不知不觉接受了当前一切方便、快捷、安全的同时而全然忘记了背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诚然,在当今科技时代,云计算或云服务已代表着最炫酷的风向标。
从2006 年亚马逊推出的AWS 服务以来,产业界逐渐认识到亚马逊建立了一种新的IT 服务模式。两年以后,云计算正式成为IT领域最令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变革和新的IT服务模式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本文将以自己华为、IBM多年云计算工作经验,从“传统IT”到现阶段的“互联网IT”转变解说在新的IT世界,“云”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什么催生出的产物?其本质是什么?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成熟壮大以后它会不会咬人?甚至不妨大胆猜想,在偏冷门的无人机行业,云计算和无人机又能谈出怎样的恋爱火花?
云是什么样的产物?听起来高大上的“云”其实是互联网的一个隐喻,最开始是为了解决企业硬件资源的浪费。随后,人们开始将设备的管理、单一的数据存储、高风险的灾备、数据安全通过网络服务按需分配和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络结构化比喻称为“云”。
云计算的诞生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大转变之后的又一个巨变,它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资源虚拟化。
“云服务或云计算”是什么?云服务/云计算指租户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云也是分层的任何服务体系都会有自己层次结构,云计算也不例外。它主要是由4种部署模型和3+云计算服务模式构成:
公有云: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 Internet 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
私有云: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私有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
社区云:社区云是大的“公有云”范畴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统一提供计算资源、网络资源、软件和服务能力所形成的云计算形式。
混合云:混合云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是近年来云计算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出于安全考虑,企业更愿意将数据存放在私有云中,但是同时又希望可以获得公有云的计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混合云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它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混合和匹配,以获得最佳的效果,这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达到了既省钱又安全的目的。
3种模式
IaaS、PaaS、SaaS三种云计算服务模式如今已演变成3+服务模式。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电脑、网络、存储、负载均衡设备、虚拟机。这些服务于终端用户的软硬件资源都可以按照它们的需求来进行扩展或收缩,通常我们说的去租用某家的云多数情况都是以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提供的IaaS。IaaS主要的用户是系统管理员。
SaaS(软件即服务):顾名思义,这种模式包括类似虚拟桌面、各种实用应用程序、内容资源管理、电子邮件、软件及其他等软件部分。在此种模式中,云服务提供商负责安装、管理和运营各种软件,而客户则通过云来登入和使用他们。SaaS主要面对的是普通的用户。
PaaS(平台即服务):在此种模式中,托管服务供应商通过提供的工作平台来帮助客户,包括执行运行时间、数据库、Web服务、开发工具和操作系统,客户无需手动分配资源。PaaS主要的用户是开发人员。
DaaS(数据即服务):是继IaaS、PaaS、SaaS之后又一个新的服务概念,数据作为一种服务,是通过传递有用的信息以帮助他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总结:如果你脑海中云的概念还不太强,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不同形状的云朵,每一个云朵都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服务的统一,但同时每一个云朵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比如区域特色,也可能是行业特点。
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在传统企业或者市场化还不太强的行业,云服务化还在一个艰苦转变过程中,但同时这也是云计算服务转型到传统企业中的黄金发展时期。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随着互联网这波热浪的到来,数据、信息被各种方式快速传递,使得消费服务展开更高效的协作,建一个及时稳定的IT环境是信息化服务发展所必需具备的。
企业利用互联网的快和云计算的方便,促使业务应用更加精准,服务体验更加人性化。今天我们站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云计算带来的价值。
从企业的应用保障上看对于普通云用户(租户)而言云计算可解决如下几个方向的问题:
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你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云里吗?那么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由于应用程序在云中而不是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运行,个人电脑不需要传统的桌面软件所要求的处理能力或硬盘空间。事实上,客户端电脑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不需要任何驱动器,因为不需要加载软件程序,也无需保存任何文档。
增强的计算能力。当你连接到一个云计算系统,你就拥有了可自行支配的整个云的力量。你不再局限于单台计算机所能做的事情,可以利用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和服务器的能力,执行超级计算类的任务。换句话说,在云中,如果你是一只帝企鹅,也可能吞掉一只大白鲨。
无限的存储容量。同样,云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存储容量。
从市场云的客户数量、营收规模来看:IaaS层阿里云一家独大。PaaS层中,细分领域内,存在各自第一先锋队公司;SaaS层中,阿里钉钉拥有最多的客户数量,转型软件企业如金蝶拥有最多的云业务营收,但这些远不能覆盖SaaS层的全部业务,且仍有大量初创企业涌现。
工信部2016年1-8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仍保持约30%的年复合增长率。
总结:云计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云计算,未来的潜能更说明了云计算服务将是一种生活化、常态化,现在各行各业的产业链也越来越多的依靠云服务和云计算环境。以企业IT建设中为例,企业在利用云计算生态构造IT环境、服务管理、安全防保、高效运算、可靠性的云服务保障的同时,也让云服务模式更深入化和精细化。
无人机在云计算中应该怎样谈恋爱前文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介绍应该让你对它有了一个初步判断。那么,有哪些行业可以用到云计算、甚而和其谈场恋爱呢?在这里,我选择一个比较少见的应用场景介绍云计算的生长和前景。
云+无人机+农业植保农业自古以来便一直都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行业之一。中国的总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背后则是6.5亿农民的支撑,但要知道每年因在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农药中毒人数以万计,无人机植保的发展解决了劳动力和高危行业的从业者全安,那么在农业植保中云计算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呢?
以云服务为数据基础无人机为作业工具——物联云平台开始派上了大用场。
物联云平台构成体系:服务架构层:OpenStack资源虚拟化、对象存储体系、软件定义服务; 通信层:EfyUAVLiNKE物联网通信协议; 数据分析层:IDC大数据管理与Spark异构分布式深度挖掘分析平台; 服务管理层:分布式微服务管理增强扩展性、业务可变性、服务性能弹性; 应用服务协议:RESTful Api服务接口; 部署方式:DevOps提高交付一体化,容器部署、管理应用。 物联云平台的优势: 云平台的能做到无域化监和控; 异构无人机统一监控管理; 智能识别作业生长情况为植保提供合理的作业方案; 大数据分析保证无人机的健康管理; 大数据分析提供作物生长植保计划;
物联云平台部分核心功能:云平台服务逻辑体系前端可视化、后端应用管理、分布式服务、AI智能编排。平台五大功能一个服务:实时监控、作业管理、设备管理、统计分析、用户管理中心、PaaS服务;云平台提供高融合体系和对外数据平台的兼容性PaaS平台,在植保服务中无人机与云平台通信可完成一键多机自主作业,用户可以在物联平台服务的SaaS应用中,获取针对无人机作业和作业任务的各类监管服务或APP应用。
物联云平台+无人机为植保服务:云平台织造“天网”能时刻监管无人机。在农作物植保的过程用户、植保队和飞手需要观看的无人机的作业安全和植保效率,无人机飞控系统可以通过4G网络模块持续向云平台服务发送无人机的作业信息,如高度、经纬度、飞速、作业面积等,云平台既可以监管到在线无人、离线无人机,任何签署了EfyUAVLinke协议的无人机都可以在云平台织造的一张天网上被监管到。
云平台能织造“警网”时刻控制无人机。在植保过程中有的飞行区域是国家或是地区行政设定的限飞区、禁飞区,当无人机靠近这些区域时,云平台提供报警机制与管理手段,在特别紧急情况下云平台支持自定义电子围栏和远程强制。
此外,云平台上大数据在未来还能帮助用户:
1)农药生产商作市场需求动方分析
2)植保服务队对自己作业效率分析
3)飞手降低植保操作失误率
4)根据地理土壤与季节匹配最佳的作物选种
5 ) 农户对被植保的作物健康作科学的植保方案
6)政府对政策执行依据
7)让市场需求和生产保持平衡
物联云平台行业服务模式:不过,现有的无人机植保平台并非一家独有,五花八门的信息管理平台给行业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乱象:
缺乏统一标准,未来,一体、两翼、三平台、N+的服务模式将是全局化行业云平台新的应用和服务标准。我坚持认为,云平台的本质应该是一个既提高农业生产力,又能构建以数据服务改善产业链的高效数字化服务平台与监控管理平台。
今天构建一个以物联网为入口的农业云平台,可以让不同的行业融入其中,数据中心共享把智能运算和自然处理相整合,也将实现数据服务生态链、金融、互联网整合的完整解决方案。未来以智能化的革新行业生产链和整个行业的生态链也许会成为主流。
物联云平台在不久的未来能做农场主的智能贴心管家,农业政策实施的智囊库、行业服务差异化的阶梯、数据交易中心。
大胆预想一下,如果农场主有很多很大几块田地,每当植保季到来只需接受云平台智能种植计划(选种子、植物生长时期的植保计划(幼/中/成生期什么样的植保季用什么的植保手段)、可视化植保过程、农作物收仓、交易中心)其它的动作就是一路点“OK”到收获的喜悦。
未来它会不会咬人?由于公有云在规模和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它会受到绝大多数用户的欢迎。但是在短期之内,因为信任和遗留等方面的不足,会尤其对大型企业降低公有云对企业的吸引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私有云将成为大中型企业最认可的云模式,而且将极大地增强企业内部的IT能力,并使整个IT服务围绕着业务展开,从而更好地为业务服务。
混合云比较适合那些想尝云计算、但面对突发流量又不愿将企业IT业务都迁移至公有云的企业。虽然混合云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它应该也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并且也将会有一些厂商推出类似的产品。
行业云非常适合那些业务需求比较相似,而且对成本非常关注的行业。虽然现在还没有非常好的示例,但是对部分行业应该存在一定的吸引力,比如游戏业、物联网、无人机农业植保。
总结:每一种部署模型都具备各自的独特特性和意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提供不同的租户服务,以便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去消耗云计算资源,最终提供消费终端的云服务。——环球网
查看详情 -
云计算中几个强大的微服务用例
随着开发团队转向采用微服务,最佳使用案例有助于提供参考,因此可以了解一些主要厂商的微服务用例。大多数企业开发团队将不再使用云托管的微服务。因为大多数可能会出现问题,而早期的使用者会放弃甚至拒绝使用微服务。最好的微服务用例分为四类,每个企业都应该联系一个或多个早期微服务采用者,让他们提出一些建议。
微服务用例
第一个用例是使用微服务来促进云采用。大多数开发团队认识到,最佳的使用公共云和混合云的应用程序架构是不同的。很少有人准备说明这些差异,以及如何实现有序的部署,安全和合规的运作以及全面的托管效率。微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应用程序模型的路径,即使以整体形式,也容易地托管在数据中心中,仍然轻松移动到云平台。
微服务在定义一种在绑定服务方面具有动态性的服务模型方面超越了面向服务架构(SOA)。微服务是一个设计(如果正确完成)功能的单元,是无状态和可扩展的,同时,以紧耦合或松散耦合意义连接。用户可以将微服务和核心应用程序组件集成到单个机器映像中,复制服务并避免组件连接和集成的问题。可以使用API管理器将相同的微服务扩展为受控共享服务,该管理器可复制SOA机制的安全性,然后以治理许可的REST形式暴露。这种选择范围在应用设计中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云计算的理想选择。
第二个微服务用例的重点是通过微服务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经典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目标。微服务要高效,要求应用架构师与企业架构师更加配合,以识别可重用的业务功能,以转变为微服务。这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偏离传统的SOA模式,其中服务的定义主要是基于技术考虑。企业最近意识到需要对IT元素和组件化进行更多的基于业务的评估,但是如何开始却不太明确。
通过识别应用程序的业务功能,然后在应用程序之间映射常见或非常相似的功能,开始实施良好的微服务策略。这些功能成为微服务创建的目标,尽管预计将有一些是广义最大限度的重用,有些可以基于诸如无状态行为和可扩展性的技术目标映射到一系列微服务而不是单个微服务。
第三个微服务用例是使用微服务来利用云计算的弹性和可扩展性。企业知道,采用云计算的主要好处并不是降低计算成本,而是更有效,更高效的运营,提高业务灵活性和应用程序的体验质量。问题在于,用户并不清楚如何利用云功能实现这些优势。而微服务是最好的答案。
弹性或可伸缩性意味着扩展或收缩应用程序资源以匹配工作负载并响应失败。这意味着构建应用程序,以便应用程序的“瓶颈”组件可以实例化多个副本,并且可以在副本之间平衡工作负载。微服务说明如何构建组件以使此过程变得容易,并且用于将安全性/治理实践应用于微服务的API管理器也可用于负载平衡和实例管理。
这种用例也可以被视为将应用程序移动到基于容器的部署的一种方式,这是采用云计算企业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目标。由于微服务是相对较小的功能元素,它们适用于容器的低开销模型,并且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证明两种技术的最佳结合。
最后一个,也许最复杂的微服务用例是创建事件驱动的企业。。应用程序设计长期以来是基于应用程序的概念,它是通过静态工作流链接的一系列组件,通常通过消息/服务总线支持。企业IT作为企业事件响应的一种看法是一种替代模式,对于IT和业务整体而言,它们比组件化或云计算具有更大的潜在影响。然而,事件驱动的企业流程也与传统设计有着深刻的背离,也是架构师和开发人员面临的挑战。
找到工作的用例
微服务比任何当前的技术开发直接支持事件驱动的业务IT方式。作为无状态功能实现的细粒度微服务可以根据需要向外推,这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应用程序设计模型,功能组件根据需要进行封送,并推送到工作人员起源点,并收集公司数据的信息库。
大多数公司会发现微服务器的这些用例区域之一是相关的,许多公司会发现其中的几个(甚至全部都可以应用)。微服务并不会自动解决这些问题,很明显,用例是应用微服务的指南,但不一定是一个路线图。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查看上面的所有要点,并将它们从即刻和长期的重要性中排除。然后,确定与每个重点相关的微服务功能,并决定哪些特定的微服务能力是最重要的。
微型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容易造成错误,因为任何给定领域的最佳实践仍然不成熟。这意味着,与微型服务一样有价值,如今,它们仍然是一个更多用户支持的更长时间的风险更高的策略。用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评估使用案例,并仔细开发自己的微服务策略,以防止难以纠正早期的错误 -
云网融合,SDN在云数据中心的应用
如果说“云网融合”是未来云计算网络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近些年SDN在云计算网络中的所扮演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SDN最成熟的商用市场云计算领域入手,通过阐述网络界新晋网红SDN的七大核心价值和架构特征,云计算大咖的业务特点和网络需求,系统分析云计算和SDN结合应用的典型场景和系统架构模型。
好像用爱情故事来叙述人物之间的关系会比较有代入感,那么这里我就以《SDN与云计算的罗曼史》为主题,分三部分去分析两人的情感故事--SDN的春天、云计算网络的迷茫和SDN和云计算的碰撞。
我们先走进主角之一的网络,传统网络面临诸多困境,我在这里归纳为4点:
1、各个品牌的网络设备拥有不同的命令体系,部署管理难;
2、传统的分布式网络设备无法感知周围设备的异常,无法智能分配;
3、访问量集中的场所,即使附近节点有空闲资源,却苦于无法智能分流;
4、因为协议封闭,传统网络无法进行按需编程,灵活调控。
似乎在这个时候,在期待着一个转折点的到来,SDN的出现似乎为网络转型的实现带来了曙光。
以上是SDN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对SDN的定义。
传统网络设备每一台都有自己的控制引擎,设备之间依据标准、协议协同工作。SDN网络环境中把控制引擎抽离出来,采用集中控制,并开放可编程的接口,允许通过代码的方式实现网络自动化的编译。
SDN的开源组织ONF(开放网络基金会)提出的3+2的SDN架构模型。
之前所讲的传统网络中的问题,在SDN网络中全部得到解决。
Google B4网络也巧妙地避免了自己购买的海底光缆的闲置和浪费。
SDN碰撞云计算!SDN如何打造SDN云数据中心这样一个王牌的解决方案。(我们先不要纠结心为森摸不是红色)
主人公之一的云计算从概念诞生至今也度过了十几个年头,正值青春期的她也不免俗的遇到了很多迷茫。
云数据中心取代了传统数据中的硬件设备,从上图也可以看到虚拟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理念的革新也让云数据中心拥有了动态、按需、可靠、隔离等优势,然而优势所带来的“高要求、高标准”也着实让其网络技术支撑频频出现瓶颈。
云计算这位众人眼中的“白富美”出现了困扰,似乎这也为SDN追求云数据中心网络成功埋下了伏笔。下面我们看看SDN是怎么“撩妹”滴,不对,是追求。使用SDN的云数据中心,管理平面和业务平面分别引入了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上面所说的云数据中的特殊需求。在管理平面引入了SDN的三层架构模型,实现了管理上的灵活性,比如当用户有订购云主机的需求的时候,只要把需求送到SDN的控制器,由控制器去控制数据中心的若干网络设备的数据配置、转发等。这样的架构模型对网络的运维人员来说只要对控制器进行智能的控制就可以实现业务的快速开通。SDN架构模型中支持对控制器编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对网络设备的自动化的配置下发。在业务平面,采用了叠加网络技术(overlay),在物理网络上通过overlay划分成若干个虚拟的网络通道来实现云主机业务的承载。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Overlay大法。
Overlay网络里将相同的IP地址封装在不同的隧道里可是实现相同IP地址的数据传输,解决前面说到的IP地址冲突的问题。
Vxlan也叫作可扩展虚拟局域网,可以理解为在VLAN的数据包外面封装了一层UDP的包头,然后把数据的信息封装在udp的包头里面构建了一个新型的隧道,来进行数据的传播。在Vxlan的网络模型里要记住两个关键点,VTEP和VNI。VTEP设备有两个作用,一是进行VXLAN数据包头的封装,二是进行vxlan包头的解封。VNI是给隧道命名的,VNI可以支持16M数量的隧道。
例如,简单的VLAN的数据包的模型,原始数据包是10.1.1.1,目的地址是10.1.1.2。经过VTEP设备进行数据包的封装,可以看到vxlan数据包有两组IP。192.168.1.20是原始云主机的虚拟数据包,10.0.5.10是vtep设备封装的本身的IP地址。这样的话普通的网络设备看到的是10.0.5.10的数据包,这样的话就算跟后端的云主机的IP地址有冲突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有vtep设备才能完成数据转发。这样就解决了之前说的业务平面IP地址无法冲突的问题。
上图就是SDN在云数据中心网络身上的“良苦用心”,详细的慢动作回放请重点关注下图的控制平面的组网拓扑。
Openflow的流表项包含六要素,其中匹配字段是数据包要匹配的关键点,只有数据包的包头匹配了流表的匹配字段,才会执行后面指令对应的动作集。
如下例,VMI要访问VM7,VM1发出的原始的VLAN的数据包到了VTEP1设备进行流表的匹配,这个时候VTEP设备上会有一条流表存在,流表的匹配项指明它是来自VLAN6的数据包,它要达到目的地址是VM7,这个时候,它执行的是剥掉 VLAN 设置成一个VXLAN的隧道,这个隧道的标识是20060,所以这个匹配的流表就将VLAN的数据包封装成了VXLAN的数据包。然后这个包头为20060的数据包会送到VTEP2进行解封。
在云数据中心的环境中VXLAN的封装。
全面的云数据中心的网络拓扑布局:每一台物理服务器下面有都会有一个虚拟交换机,也就是VXLAN的设备。以上就是7月10日晚,由未来网络学院推出的《SDN邂逅云计算—SDN在云数据中心的应用》的体验课在线分享实录。课程由中国移动高级网络运维管理、中国移动南方基地蚂蚁小分队成员刘瑛老师主讲。好像是时候唱难忘今宵了,慢!下面还有问答环节。整个体验课直播时长超1小时,100多个小伙伴参加了直播,他们纷纷表示,内容相当好,干货非常多,老师声音炒鸡好听。讨论声络绎不绝,赞美声根本停不下来。
体验课结束后,小伙伴们填写了课程调查表。
可以看到,参加体验课的小伙伴中,网工或对网络知识比较了解的用户占了极大的比例,大部分对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网络不算特别了解,多数人认为老师的讲课节奏比较好,在后续的完整课程中,四大块都备受关注。完整课程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作出相应调整。相信很多用户看到这里比较懵,和参加体验课的小伙伴一样,好奇完整课程是啥?怎么安排的?
——SDNLAB
查看详情 -
云原生(CloudNative)将成为应用云化开发
云原生(CloudNative)将成为应用云化开发的主流方式
1 什么是云原生(CloudNative)平台?
2015年谷歌成立了原生云计算基金会(CNCF),目前基金会成员包含Box、华为、思科、Docker、eBay、IBM、英特尔、红帽、Twitter、VMware、三星等70多家成员。
CNCF认为CloudNative系统需包含的属性:
(a) 容器化封装:以容器为基础,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形成代码和组件重用,简化云原生应用程序的维护。在容器中运行应用程序和进程,并作为应用程序部署的独立单元,实现高水平资源隔离。
(b) 自动化管理:统一调度和管理中心,从根本上提高系统和资源利用率,同时降低运维成本。
(c) 面向微服务:通过松耦合方式,提升应用程序的整体敏捷性和可维护性。
2 传统开发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开发、测试、运维无法一体化,上线周期长
一般中小企业应用开发相对粗放,开发自行搭建环境,开发后代码给测试,而测试通常也要维护一套相同的运行环境,对每次测试配置应用和环境,容易引起两边不一致,造成测试质量下降。同样的问题也容易发生在部署上线,并可能造成更大的线上故障。
传统应用开发资源利用率低
业务部门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规划资源需求,如起初平均只要一台设备,但考虑突发业务峰值,以及后续扩容,通常会冗余3~5倍左右的资源,这部分资源几乎无法被共享使用。而最近几年出现了虚拟化技术后,理论上基于VM的方式对这个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业务部门申请虚拟机后无人主动释放的问题,人为因素仍然造成设备资源利用率低。
单体应用架构无法满足应用快速上线和迭代要求
传统应用开发通常无法在早期就整体上设计架构,造成后续业务发展代码和系统结构高度耦合,继而影响整个开发团队合作,造成组织庞大,分工混乱。同时在新功能开发迭代、问题排查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功能上线替换式升级,需要中断线上业务,造成整体系统可用性很低;发布上线本身还可能附带BUG风险高,随着时间,人员变动调整,每个企业都有一堆无法维护的毒瘤代码;在运维上,单体应用几乎几法扩容,随着业务发展,只能限于纵向扩容,盲目提升硬件设备能力,购置昂贵的高端服务器,运维成本越来越高。
3 业界CloudNative相关的产品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DevOps模式全栈开发运维
AWS在云服务层面为开发人员提供了SDK包、命令行工具、IDE(Eclipse、Visual Studio)工具,以及CodeCommit、CodePipeline、CodeBuild、CodeDeploy等服务,对应用程序自动构建、测试应用程序并将其部署至 AWS 或本地环境提供能力。
而微软的Azure,事实上已经在DevOps上耕耘了二十年之久,如广泛为人所知的Visual Studio,1997年发布,2013年发布了Visual Studio Online,包含了源代码控制托管、工作项目管理、协作和构建服务,同时支持直接部署应用到Azure,形成目前业界最全面的DevOps能力。
通过DevOps流水线+Docker容器,实现自动化工程管理,实现开发、测试环境自动申请和构建。通过Docker标准化打包应用配置和环境,生成轻量容器镜像,通过镜像地方式迭代开发、测试、部署,加速应用上线。
自动化运维在合理保障应用高可用的前提下,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AWS Container Service 是一项高度可扩展的高性能容器管理服务,支持 Docker 容器,可在实例群集上轻松运行应用程序。实现应用自动部署、运维、扩展管理基础设施。
Google Container Service 基于开源的Kubernetes系统,实现Docker容器调度到集群中,并根据定义自动管理资源和集群。
容器实现了轻量级“虚拟化”,使得资源隔离切分更细粒度,降低资源碎片。轻量级容器镜像实现了应用实例快速部署,特别在自动化运维下可实现秒级的弹性扩缩容,帮助业务系统灵敏应对大流量峰谷请求,如:电商的抢购秒杀;游戏的大规模玩家聚集团战等场景。
微服务重塑企业架构
微服务架构按功能通常可分为开发框架和治理服务,治理服务是区别微服务和传统SOA服务的关键,SOA通常以总线方式实现不同服务间通信,仍然是松耦合模式,对总线依赖较高。微服务强调服务的点对点通信,对于服务治理没有直接依赖,为解耦模式。
微服务原则实现了业务功能的细化划分,使得开发组织根据不同领域独立运作,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简便,客观提升了开发团队效率。同时整体业务细分后可根据团队和业务偏好选择不同的开发语言,通信协议灵活构建服务。
微服务特点使得它领域逻辑单一,代码包更小,更容易配合容器的轻量级打包、配合流水线,实现应用的快速迭代和发布上线,并结合容器的弹性伸缩,形成完美搭配。
当然在业务拆分微服务化后,必然带来开发服务时调试的难度,以及运维管理的碎片化,解决方案通常是调用链分析、微服务监控等功能。
4 业界类CloudNative情况
Azure 微服务架构
Azure实现了从IaaS基础设施到容器、微服务的服务端整体构建,结合Visual Studio开发测试端,实现完整的DevOps平台流程。
华为 ServiceStage
华为 ServiceStage 实现了全栈式应用开发、测试、部署流程,具备了流水线、微服务、容器服务、APM等功能,目前华为在kubernetes、Docker等开源社区领域贡献均为国内第一,ServiceStage 也是国内CloudNative体系最完善的平台。
5 未来展望
在自动化运维领域,CloudNative模式虽然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但目前业界领先的云解决方案正在向serverless方向演进,serverless也可理解为免运维,平台背后跑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完全不用开发人员操心。业界AWS推出的serverless PaaS平台Lambda、step functions、SAM,都基于构建微服务能力。相对目前CloudNative概念,serverless需要解决重量级应用部署;老应用改造成本等问题,未来将有更多的“云原生”概念演进,促进云计算领域蓬勃发展 -
2017年上半年,云计算行业事件“年中之最”盘点
“只手握不住流沙,两双眼留不住落花”2017年上半年就这样过去了,这半年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件,你们都还记得吗?
网络流行语成为现在朋友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经常会有一些新梗冒出来。例如:
最萌:“小拳拳捶你胸口”
最扎心:“扎心了,老铁!”
最无奈:“我可能XXX了假XXX”
最厉害:“皮皮虾, 我们走”
最震惊:“还有这种操作?!”
那么除了网络流行用语之外,云计算行业今年又发生了哪些大事呢?下边小编就为大家盘点2017年中热门事件盘点!
最“恶毒”比特币勒索病毒席卷全球
5月12日晚间,全球近100个国家的微软系统计算机同时遭到名为WannaCry(想哭吗)或Wanna Decryptor(想解锁吗)的电脑病毒袭击。想要被感染病毒的计算机解除锁定,只能向对方支付所要求的比特币,否则硬盘将被彻底清空。
中国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遭受感染,校园网用户首当其冲,大量实验室数据和毕业设计被锁定加密。WannaCry勒索软件的故事就像好莱坞剧本,从欧洲开始像野火一样蔓延,感染了超过20万台电脑。
网友点评:
@这家伙真浪:学计算机的汉子们,你们泡妞的机会到了。
@十二瞬癫狂:吓得我抓紧了我余额三块二的银行卡。
@一直很想瘦:来吧,让我中毒,我要下班。
最“热闹”顺丰菜鸟互怼
6月1日,顺丰和菜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相互“拉黑”!引发腾讯、京东纷纷入局,更是让国家邮政总局“出面协调”。事件是由菜鸟官方微博发表声明,指责顺丰突然宣布关闭对菜鸟的数据接口。随后,顺丰称信息接口非顺丰切断,而是菜鸟切断了顺丰旗下丰巢快递柜的信息接口,并且阿里系平台将顺丰从物流选项中删除。
顺丰和菜鸟“互撕”的背后,双方纠纷的核心点在于顺丰使用了腾讯云,阿里希望顺丰能够把数据从腾讯云转到阿里云上。这两家国内知名企业之所以不再顾及颜面,甚至违背市场规则搏杀对手,都是因为对方动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奶酪”——云计算平台上的数据。
事件经过一个月的协调后,双方本着对用户负责的态度,通过充分沟通协商,最终如约形成一致意见,以双方和解落幕。
网友点评:
@元芳:马云搞垄断,吃相真是难看。
@伟:「顺丰:想搞我 ,没那么容易,哥是孤独的,不喜欢合群。」
@快樂生活:从所有评论看,舆论喷阿里、挺顺丰、赞京东!
最“霸道”亚马逊沃尔玛撕逼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对于因数据争夺引发的各行业巨头撕逼竟是如此的写实。前有菜鸟和顺风因数据上演的相爱相杀戏码;后有沃尔玛和亚马逊因数据掐架。
众所周知,亚马逊的模式与国内阿里类似,电商起家,并搭建了自己的云平台——亚马逊AWS,自用的同时也对外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据了解,沃尔玛使用了一些科技公司在亚马逊AWS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就在今年6月被爆出,沃尔玛告知这些科技公司,如果它们想要继续获得更多业务,就不能在亚马逊AWS中运行有关沃尔玛的应用程序。沃尔玛发言人Dan Toporek表示:“我们不希望把最敏感的数据存放在竞争对手的平台上。”对此,亚马逊方面公开回应,沃尔玛这样的策略不利于商家和消费者。
网友点评:
@六七八九:欸?怎么这么眼熟捏?
@脱北者:为了打击对手,手法全世界都一样
@我是海带:两个老大打架,非得让群众站队
最安全国家《网络安全法》实施
6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下称《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涵盖了个人信息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网络空间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网络安全法》的落地,信息数据安全奖有法可依,同时带动国内外云计算企业的更多深层次合作,将实现技术帮带,跨越技术鸿沟,共享网络空间中网络市场的繁荣红利,让用户在健全的网络环境中享受更多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益处。
网友点评:
@鱼饵:[email protected]�。
@遇到一群极品:规范网络环境,网民才能自由行使权利。
@斯嘉丽:[email protected]�?